中国保留死刑是基于以下多方面的法律、社会和文化考量:
1. 法律传统与刑法体系
中国刑法受传统中华法系影响,历史上"偿命"等观念根深蒂固。现行《刑法》明确死刑适用于"最严重的罪行",如故意、暴力恐怖犯罪、等恶性案件。死刑的存在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通过严厉惩处极端犯罪维护刑法威慑力。
2. 社会现实需求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转型期面临复杂社会治安形势。死刑对震慑暴力犯罪、犯罪等具有特殊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死刑判决在特定时期降低了严重犯罪率,如2000年代初期针对犯罪的严打显著遏制了边境活动。
3. 司法程序控制
中国通过严格程序限制死刑适用:
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起)
设立死缓制度(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2011年取消13项经济犯罪死刑罪名
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进一步限制死刑适用
4. 民意基础与文化认同
多项调查显示,超过70%中国民众支持保留死刑。这种态度与儒家"除恶务尽"传统及当代对公共安全的诉求密切相关。被害人亲属的报应正义诉求也在司法实践中被纳入考量。
5. 国际比较视角
中国死刑政策与日本、美国等保留死刑的国家存在共性,均强调国家主权下的刑事司法自主权。联合国《公民权利公约》虽倡导废除死刑,但允许成员国根据国情保留。
补充知识:中国近年推动"少杀慎杀"改革,死刑执行数量已大幅下降(2016年起停止公布具体数据)。注射死刑逐步取代决,体现刑罚人道化趋势。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讨论持续进行,但短期内全面废除尚不具备社会条件。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