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其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的经济、贸易、税收、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规定,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利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在目的上,单位犯罪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追求不正当利益
单位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由于经济利益是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单位管理者、工作人员常常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如行贿受贿、虚报损益、侵吞财产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损害企业的正常运行,还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二)规避法律法规
单位犯罪的另一个目的是规避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约束,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些行为包括偷逃税款、违反环境保护法规、非法招聘、欺诈保险理赔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而且破坏了国家社会的公共资源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维护企业形象
有些单位可能因为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企业声誉等原因,而对外进行欺诈、虚构宣传等行为,以维护其企业形象。比如,一些企业在产品宣传中进行虚假宣传,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其实际效果不符合宣传,此类行为不仅违背了广告法的规定,而且欺骗了广大消费者。
(四)统治和控制企业劳动力
单位犯罪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非法手段统治和控制企业劳动力,以保证企业运行的稳定。在这方面,单位常常采取压榨劳动力、非法劳动用工、拖延支付工人工资等手段,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之,单位犯罪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其危害性极大,其影响地域广泛,关系着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