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刑法中,使用假公章签订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通常涉及《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及第280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具体刑期需结合案情严重程度、涉案金额、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等因素综合判定。以下是相关法律要点:
1.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刑法》第224条)
- 数额较大(个人诈骗2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 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数额特别巨大(100万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注:单位犯罪时,对直接责任人员按上述标准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2. 伪造公章罪的量刑(《刑法》第280条)
若行为人同时伪造公章,构成数罪并罚:
- 伪造国家机关公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 情节严重(如多次伪造、造成重大损失等),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加重情节的影响
- 跨地区作案、针对多人诈骗、赃款用于非法活动: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
- 造成被害人自杀、破产等严重后果:可能从重处罚。
- 或团伙:依法加重刑罚。
4. 司法实践中的常见情形
- 若伪造公章仅为实施合同诈骗的手段,可能按牵连犯原则择一重罪(通常以合同诈骗罪)处罚。
- 若还涉及伪造公司、企业印章或人民团体印章,需另行追责,数罪并罚。
5. 与其他罪名的竞合关系
当假公章用于骗取贷款、票据承兑等,可能同时触犯金融诈骗类犯罪,如贷款诈骗罪(《刑法》第193条),此时择一重罪论处。
6. 追缴与退赔
除刑罚外,司法机关将追缴违法所得,责令退赔被害人损失,罚金刑的金额可能根据非法所得或诈骗数额确定。
需注意,具体判决会结合案件细节,如自首、立功、退赃退赔等情节从宽处理。根据2022年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合同诈骗案立案标准已进一步明确,司法实践中量刑趋势趋于严格化。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