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执法年审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对劳动保障执法机构的职责履行、工作实绩、工作流程、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和审查的工作。而劳动保障执法年审的抽查工作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一、抽查政策
抽查工作应遵循公正、公平、严格的原则,按照“随机、有针对性、代表性、综合性”的原则进行抽查。具体的抽查政策如下:
1.随机性。抽查应以随机方法进行,不得给予任何特殊待遇,确保所有相关单位、机构和人员都有被抽查的可能性。
2.有针对性。抽查应针对标准、条件、指标明确的对象,并对特定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和抽查,确保选到的抽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和鲜明的特点。
3.代表性。抽查应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劳动保障执法机构作为抽查对象,尽量反映全面的情况。
4.综合性。抽查应从机构的组织架构、工作程序、劳动保障执法实践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抽查。
二、抽查程序
1.确定抽查对象。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其下属机构中,按照一定比例随机确定抽查对象,并针对特定问题重点关注抽查。
2.编制抽查计划。根据抽查对象和抽查问题,编制抽查计划,明确抽查方式、时间、范围、方法和标准。
3.通知抽查对象。在抽查计划确定后,及时通知抽查对象,告知抽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向其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在通知中应说明抽查对象有权要求出席或委托代理人出席抽查。
4.现场抽查。抽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应遵守程序和规定,确保权威性和客观性,按照要求进行实地了解、现场查看、记录和核实。在抽查过程中,如发现不合规行为,应及时报告责任人。
5.制定报告。抽查结束后,根据抽查情况和结果,制定抽查报告,反映抽查对象在劳动保障执法职责履行、工作实绩、工作流程、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并提出建议和整改要求。
6.抄送和评审。抽查报告应抄送抽查对象,同时由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和审定,确保抽查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抽查内容
1.职能与责任。包括机构的职能定位与任务分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配备和素质、执法人员队伍的组成和培训、内部管理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2.工作程序。包括案件立案程序和处理方式、材料收集、证据保全、听证程序、履行裁决和有关期限等方面的情况。
3.办案实绩。包括用人单位申诉、投诉等处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讼、行政处罚等劳动保障执法方面的办案情况。
4.工作质量。包括法律文书的质量、案件受理、调解和裁决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5.工作效果。包括劳动保障执法的社会反响和公众评价、劳动关系协调和稳定等方面的情况。
四、抽查重点
1.劳动争议仲裁。重点关注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和质量,督促劳动保障执法机构依法妥善处理各类劳动争议。
2.工伤保险。重点抽查工伤保险理赔的程序和及时性,帮助受害职工享有应得的工伤保障。
3.基本养老保险。重点关注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统筹、筹资、待遇支付等方面的情况,督促保障职工的养老权益。
4.失业保险。重点关注失业保险金的发放程序和有效性,帮助失业职工渡过难关。
5.劳动力市场监管。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合法用工、合同签订、劳动保障、工资支付等方面的情况,减少用工单位和劳动力的风险和损失。
总之,抽查工作是劳动保障执法年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进行,确保抽查结果真实、客观、公正和全面。同时,抽查工作的结果也将作为评估执法机构工作情况和提高工作水平的参考。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