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法小站,专注于普法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爱法小站 >> 刑法知识 >> 刑法 >> 百科详情

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了什么

2024-04-25 刑法知识 责编:爱法小站 5644浏览

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修正案十一》)是指中国大陆于2021年10月2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该修正案是中国刑法领域的一项重要立法,对刑事法律体系进行了多项修改和完善,旨在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以下将详细介绍《修正案十一》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了什么

首先,该修正案对刑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其中,扩大了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情节严重、社会危害大的情形,对破坏金融市场秩序、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行为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新型犯罪活动。

其次,修正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等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了规范。针对互联网时代新兴犯罪的威胁,修正案增加了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了对侵犯个人信息、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信息安全。

此外,修正案还对涉嫌渎职犯罪的公职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惩处。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公职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平正义。

另外,修正案还规定了对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害行为,修正案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并加大了对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刑事法律体系,强化了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了司法公正和社会治安水平。它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文章标签:
本站申明:爱法小站为普法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刑法分则第十九章(侵犯财产罪)的笔记可从以下方面展开,结合理论、法条与实务要点系统整理: 一、章节概述1. 定位与特征 侵犯财产罪是刑法分则第五章(刑法第263条至第276条之一),保护公私财产权,核心法益为财产
    2025-07-30 6279浏览
  • 刑法中诽谤罪的认定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客观行为和主观意图综合判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捏造事实 行为人必须存在故意捏造虚假事实的行为。虚构的内容需具有具体性
    2025-07-29 8239浏览
  • 刑法作为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基本法律,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国家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理解刑法规定需把握以下要点:1.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第3条) 刑法明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
    2025-07-29 6558浏览
  • 渎职罪是我国《刑法》中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设定的罪名,主要规定在《刑法》第九章(第397条至第419条),根据行为性质和危害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滥用职权类犯罪1. 滥用职权罪(第397条)
    2025-07-28 7820浏览
  • 栏目推荐
  • 在中国,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主要来自以下几类人群和学术领域:1. 法学界学者:部分刑法学者和人权法专家基于现代刑罚理念,主张死刑违背人权、难以避免误判,且缺乏实证证明其威慑力。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曲新久教授曾
    2025-07-24 死刑 9292浏览
  • 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在刑法中属于不同犯罪形态,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结构、主观故意和刑事责任承担方式。以下情形属于聚众犯罪但不构成共同犯罪:1. 首要分子与积极参与者的责任划分 聚众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
    2025-07-24 4331浏览
  • 中国刑法近年来进行了重要修订,主要体现在2020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及后续司法解释中。以下是主要内容及新变化的专业解析:一、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调整1.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人员,在故意、故意伤害致人死
    2025-07-23 刑法 1236浏览
  • 栏目热点
  • 共同犯罪人的认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需从主观故意、客观行为、责任分担等多方面综合判断。以下是认定的关键要点和扩展分析: 一、主观共同故意1. 意思联络 各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
  • 死刑犯吴美月犯了什么罪

    查看详情

    死刑犯吴美月犯了什么罪
  • 特殊共同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查看详情

    特殊共同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 全站推荐
  • 劳动合同中未注明签订日期属于合同要素缺失,可能引发法律风险,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1. 法律效力分析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6条,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双方签字或盖章生效。虽未载明日期,
    2025-07-30 3519浏览
  • 在中国,恶意撞人行为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故意罪,最高可判处死刑。具体判决取决于案件情节、社会危害性及法律适用,以下是详细分析:1. 法律依据与定罪标准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5条)
    2025-07-30 9645浏览
  • “希望”与“遗赠”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分别涉及心理学/哲学和法律/遗产领域:希望的含义与扩展:1. 心理学定义:希望是一种正向心理状态,指对未来可能实现的积极结果的期待,包含目标设定(goal)、路径思维(pathwa
    2025-07-30 2419浏览
  •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