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一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其法律后果和处罚方式如下:
1. 双罚制原则
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 单位责任:法院根据犯罪情节、违法所得数额及社会危害性,判处单位罚金(通常为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
- 人员责任:直接责任人员按个人犯合同诈骗罪的标准量刑,最高可处无期徒刑。
2. 量刑标准
根据诈骗数额及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三档:
- 数额较大(个人2万元以上,单位10万元以上):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单处罚金。
- 数额巨大(个人20万元以上,单位100万元以上)或有严重情节: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数额特别巨大(个人100万元以上,单位500万元以上)或情节特别严重: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3. 情节认定
- 从重情节:多次诈骗、造成被害人重大损失、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等。
- 从轻情节:退赃退赔、取得谅解、自首立功等。
4. 单位与个人犯罪的差异
- 单位犯罪立案数额起点高于个人(通常5倍)。
- 单位犯罪需体现“集体意志”,如经决策机构或负责人决定。
5. 关联法律后果
- 民事赔偿:被害人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索赔。
- 信用惩戒:单位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招投标、融资等。
6. 司法实践要点
- 需证明单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资金未用于合同约定用途)。
- 责任人员范围需明确,非决策执行者一般不追责。
7. 与其他罪名的竞合
若同时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洗钱等罪,择一重罪处罚。
参考依据:《刑法》第224条、第23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