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是指构成某一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要素。在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是事实和法律概念的结合,要求犯罪行为具备特定的条件才能构成犯罪。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通常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认定犯罪。
一、客观要件:
1. 物质客观要件:包括行为客观要件和结果客观要件。行为客观要件通常指明了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行为的具体内容、方式、手段等。例如,盗窃罪中的“盗窃他人财物”是行为客观要件。结果客观要件则是犯罪行为发生所带来的具体后果,需要在实际行为中得以表现出来。例如,故意伤害罪中的“致人重伤”是结果客观要件。
2. 时机客观要件:有些犯罪行为必须在特定的时机下才能构成犯罪,缺乏这一时机则不能认定为犯罪。例如,抢劫罪必须在暴力、要胁的情况下侵占他人财物方可构成犯罪,如无此情况则不能认定为抢劫罪。
二、主观要件:
1. 故意、过失: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的主观心态。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或者应知自己的行为将造成违法后果,却故意进行的行为,是绝对犯罪构成要素。过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失去了法律上要求的注意,并由此造成了违法后果,是相对犯罪构成要素。
2. 犯罪动机:某些犯罪行为对犯罪动机作出了特定规定,比如盗窃罪规定了对财物的非法侵占行为构成犯罪。在认定犯罪时,还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动机是否符合构成该犯罪的要求。
具体来说,以盗窃罪为例,客观要件通常包括:盗窃行为、盗窃对象是他人的财物、盗窃目的是为了占有该财物;主观要件包括:故意盗窃而非过失、盗窃动机为占有目的等。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只有依法认定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后,才能对犯罪行为进行惩治和制裁。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