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法小站,专注于普法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爱法小站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百科详情

如何撤销作品著作权保护

2024-05-16 知识产权法 责编:爱法小站 6879浏览

撤销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如何撤销作品著作权保护

1. 判断是否可以撤销:

- 著作权保护期限尚未到期。在中国,大多数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加70年。

- 作品未被他人继承或转让。如果著作权已被继承或转让给他人,则无法自行撤销。

2. 向版权登记部门提出撤销申请:

- 准备好作品信息、撤销理由等材料。

- 向国家版权局或所在地版权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 缴纳相关撤销登记费用。

3. 版权登记部门审核并裁决:

- 版权部门将对申请进行审查,确认申请的合法性和充分性。

- 作出是否准予撤销的裁决。

4. 结果公示和生效:

- 版权部门将裁决结果进行公示。

- 公示期满且无异议的,裁决即正式生效,作品著作权保护终止。

需要注意的是,撤销著作权保护是一个审慎的决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撤销后,作品可能会被他人自由使用,作者将失去相关权利。因此建议作者谨慎评估,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士。

文章标签:
本站申明:爱法小站为普法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游戏作为计算机软件作品和视听作品的综合体,其著作权保护期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公约规定,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 自然人创作的游戏作品 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
    2025-08-13 2857浏览
  • 论文著作权归属通常由多个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职务作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八条,员工在完成单位工作任务期间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但单位在业务范围内享有优先使用权。如
    2025-08-12 7136浏览
  • 著作权法不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本身 著作权法保护的是表达形式而非思想本身。例如,软件的功能、算法或数学公式不受著作权保护,但其具体代码或文字说明可作为作品受到保护。2. 事
    2025-08-12 2174浏览
  • 著作权法之所以被称为“版权”,源于法律术语的历史演变和概念融合。以下是关键原因和扩展分析:1. 词源与历史沿革 “版权”(Copyright)为英美法系术语,强调对作品“复制权”(copy right)的商业控制。而“著作权”源
    2025-08-11 451浏览
  • 栏目推荐
  • 发明专利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方案的独创性保护 发明专利保护的是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需具备“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该技术方案必须是前所未有的(新颖性),
    2025-07-19 发明专利 5150浏览
  • 消费者利用商标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展开,涉及法律程序、举证责任和实际操作要点:1. 确认商标侵权事实 侵权形式包括:未经许可使用相同/近似商标(《商标法》第57条)、销售侵权商品、伪造商标标识等。需收集侵权证
    2025-07-19 商标 1780浏览
  • 是否受著作权保护需结合具体情形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著作权法保护的核心要件 根据《著作权法》,作品受保护需具备原创性和可复制性。若由拍摄者独立创作(如构图、光影设计等体现独创性),即使内容涉及
    2025-07-19 艳照 7249浏览
  • 栏目热点
  • 我国著作权法主要采用大陆法系的著作权体系,同时融合了国际公约的基本原则和部分英美法系的实践经验。以下是具体特点和分析:1. 作者权体系(大陆法系传统) 以"作者权"为核心,强调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延伸,保护作者
  • 专利权转让是否免税

    查看详情

    专利权转让是否免税
  • 哪些机构不能申请商标注册

    查看详情

    哪些机构不能申请商标注册
  • 全站推荐
  • 解除加盟合同时,加盟人是否可以单方面不去,取决于合同条款、法律规定及具体履行情况。以下是关键点分析: 一、合同约定优先1. 提前解除条款:若合同中明确约定单方解约条件(如违约赔偿、提前通知期等),需按条款执
    2025-08-13 9370浏览
  • 工伤鉴定主要检查的材料包括以下几类:1. 明文件: - 受伤职工的原件及复印件。 - 若委托他人代办,需提供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2. 劳动关系证明: - 劳动合同或雇佣关系的书面证明。 - 工资发放记录、考勤表等辅
    2025-08-13 9185浏览
  • 缓刑的执行时间根据判决类型和司法程序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判决生效后立即执行 缓刑的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根据《刑法》第七十三条,一审判决宣告缓刑的,若被告人未上诉
    2025-08-13 8208浏览
  •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